-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有色金屬業的戰略性調整
- 評論:0 瀏覽:2339 發布時間:2006/10/19
- 有色金屬業的戰略性調整
最近國家經貿委一項未來5 年的計劃中指出: 中國將在未來5 年內限制國內銅, 鋁, 鋅及鉛的產量并將人員過多的廠合并成幾家大的冶煉集團. 同時也限制鎢, 錫, 銻生產量. 并指出到2005 年中國銅的年產量限制到170 萬噸, 鋁年產量限制到350 萬噸。 形勢所迫 我國即將進入WTO,全球范圍內的行業性競爭日趨激烈,降低成本、擴大生產、提高質量是市場競爭的必由之路,面對國際貿易壁壘逐漸消除的趨勢,國內外產品的競爭不可避免,我國的有色金屬業一直與世界市場緊密相連,這種競爭將尤為突出。據有關資料顯示,西方國家鋁的平均生產成本是1134美元/噸,而我國大部分鋁廠的生產成本都維持在1.0—1.2萬元之間,97年時西方世界銅的生產成本是1480美元/噸,而我國是1920美元/噸!如此大的成本差距兩者優劣之比已經了然,因此組建大的企業集團、降低成本實為形勢所迫。另一方面我國的礦產資源面臨短缺,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顯示,未來10年,我國重要礦產資源將呈現持續緊缺局面,目前我國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目前相當一大部分大中型礦山進入中晚期,可采儲量大幅度衰減,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戰略調整 我國有116 家鋁廠, 平均年產量達24,000噸, 但只有8 家年產量超過100,000 噸. 有50家銅冶煉廠, 平均年產量為20,000噸, 但僅有2 家年產量達100,000 噸,跟國外相比規模懸殊很大。美國第一大銅公司菲利浦道奇收購了塞浦路斯公司后,產能達到129.8萬噸,與我國全國的產量相當!而江西銅業作為我國最大的銅冶煉商, 產量僅20萬噸左右,與我國第二消費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從1999年以來,國際上各大鋁生產企業都在忙于合并。加拿大鋁公司Alcon Alu minium與瑞士鋁集團Algroup和法國佩希公司pcchincy組合成全球最大的鋁生產公司(APA),涉及金額92億美元。美國鋁業ALOCA與美國RCYNOLDS金屬公司的合并也開始進行,形成了第二大鋁集團。我國當時出于行政改革和順應合并潮流的需要也成立了三家有色金屬集團公司-----中國鋁業集團、中國銅鉛鋅集團及中國稀有稀土集團,但由于行政色彩太濃、權益分扯不清,這種“集體捆綁式”的聯合對企業發展并無多大益處,成立不足一年就宣布解散,不過中央還是有意把有色企業集團做大,目前準備安排數家效益理想、規模較大的鋁廠,組成一家新的鋁業集團,安排在海外上市,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目前對有色企業的政策取向開始由“整體聯合”轉向“扶大限小”,這次限產的主要目的是想限制小冶煉廠的產量,希望大廠通過并購、合營、合資更具現代化和國際競爭力,突出象中國鋁業公司、江西銅業、銅陵有色等公司的領導地位。 規范發展 雖然說市場經濟應該“由市場來決定”,但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還是不可缺少。如前期的小煤礦亂開采屢禁不止,不僅浪費資源而且安全隱患多,經常出事故,國家最后下決心統一整治,維護了生產秩序。能夠生產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是重要的,維護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同樣重要,有色行業也是如此,其實我國現在有色金屬的產量是不能滿足消費需要的,每年均需從國外大量進口,2000年我國銅產量為137 萬噸, 消費是160萬噸,進口71萬噸,按理說需要積極增加有色金屬產量,但目前的問題是低生產能力的小廠太多, 導致資源浪費, 污染嚴重以及基本金屬市場混亂,一些地方以前出于短期利益考慮,紛紛上馬小冶煉工程,造成投資分散、市場競爭能力弱,顯然用這些“散兵游勇”去抗擊國外的“集團軍”無疑是以卵擊石,所以成立“先鋒突擊隊”不失為明智決策,令人欣喜的是我國有色企業的“領頭羊”正在積極地壯大自身。 可以預計,經過規范調整后,我國的有色行業將步入積極、健康的發展軌道,質量將不斷上升、產量穩步增長,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將不斷增強,中國有色的明天充滿希望!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