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竹產業邁入現代門檻
- 評論:0 瀏覽:1882 發布時間:2006/10/19
- 最近有專家指出:近年中國竹業發展迅猛,目前形成了一個由資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貿易的新興產業,特別是竹人造板系列產品和機制竹漿造紙的發展,標志著中國竹產業跨入現代工業化利用的新階段。竹產區的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以竹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新路子。
轉向現代工業化利用
全球的竹類植物共有70余屬,1200余種,總面積2200萬公頃,而其中亞太竹區面積和竹種就占到世界的80%。作為世界上竹類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中國有40多屬500多種竹類,竹林種類、面積和蓄積量均居世界前列。
據悉,我國竹子主要分布于北緯30度以南的17個省(區、市),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4省的竹林面積約占全國的50%以上。據調查,全國竹林面積551萬公頃,其中毛竹350多萬公頃,占60%以上。由我國生產的竹編、竹樂器、竹雕、手工藝品、日用品和竹建筑等享譽世界,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科研的深入,竹子快速繁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單位面積竹產量成倍提高,竹子的加工利用,不斷向工業化利用、精深加工、全竹利用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增加農民收入
近年來,隨著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和林業建設進程的加快,竹業以其效益高、見效快的優勢,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彰顯出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有“中國竹鄉”美譽的浙江省安吉縣,農民人均收入和縣財政收入的1/3以上來自竹業。福建省2003年的竹業總產值達86億元,全省竹業產值上億元的縣有18個,其中僅豐產竹林項目就為竹農每年增收3億元。貴州省赤水市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通過退耕還竹,構建大竹業,農民收入中的40%來自竹子,形成以竹子為核心的農民增收之路。
打破產業發展瓶頸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我國竹類資源豐富,但目前作為經濟竹種被廣泛開發利用的只有近20種,其余大多數竹種尚處于野生狀態。竹業經濟也主要表現為東部沿海省份竹加工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內陸省份雖然竹資源優勢明顯,但加工業發展滯后,竹業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各地區之間竹業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竹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優勢遠未發揮出來。
目前我國的竹加工企業主要是小企業,有些地方甚至是家庭作坊占多數,這種產業現狀導致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低,新產品、新技術開發能力弱,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不多。此外,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育也不容樂觀,在竹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一些地方竹政管理過于繁瑣、稅費政策不合理等因素,也極大地影響了竹業產品的流通,制約了竹產業的發展。
面對這一形勢,專家認為,各地應當采取“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加快形成以資源培育為基礎、以精深加工為紐帶、以科技進步為支撐的竹業發展新格局。此外,還應當鼓勵以集約經營的方式,開發竹保健食品、竹纖維制品、竹炭產品等新興產品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