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主力之師”領跑中國水泥工業
- 評論:0 瀏覽:2212 發布時間:2007/2/27
- 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水泥業迎來了“開門紅”。 在這一年里,水泥產量高速增長,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等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整個行業的增產、增效,迎來了持續兩年低谷后難得的好年景。而作為水泥行業發展的“領頭羊”,大企業、大集團對全行業的支撐作用依然十分明顯和重要,{TodayHot}無疑是整個行業良性發展的最大帶動者,貢獻巨大。.大中型企業的成長推動全年水泥產量、利潤走高 大企業集團在過去的一年中得到快速成長,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06年,大型水泥企業集團中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集團有9戶。水泥產量占全國水泥總量的13.83%,水泥熟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7.94%,預分解窯熟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35.79%。2006年年產量在30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42戶,水泥產量占全國水泥總量的25.5%,水泥熟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31.42%,預分解窯熟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60.59%。鑒于目前大多數大型水泥集團已將生產重點轉向水泥熟料生產,年產量在300萬噸以上的大型水泥集團實際上已控制了全國水泥生產的1/3,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的2/3。 數據顯示:截止2006年11月末,{HotTag}全國水泥產量已達到10.91億噸,超過上年全年水泥產量。2006年全年水泥產量已達到12.4億噸,比2005年增長18%。年增長速度與“十五”時期的最高增長年份2003年相當。水泥產量年增長速度再創歷史新高,與大中型企業集團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2006年,排名前列的企業集團水泥產量又有新的增長:海螺集團水泥產量突破億噸大關、中聯收購海螺萬噸線后產能躍居全國第二、民營企業天瑞、紅獅靠新建異軍突起擠進前列、國企中材科工、金隅集團靠收購產能猛增、華新、冀東、亞泰等上市公司也有搶眼表現……大集團的快速成長,使水泥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區域價格控制能力增強,對保證企業合理利潤,取得良好經濟效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中型企業的發展提升了水泥生產工藝結構 2006年1~11月,42戶年產量在300萬噸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水泥產量比上年同期增長31.66%,水泥熟料產量增長25.45%。產量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累計生產水泥熟料7.68億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8%。其中預分解窯熟料3.54億噸,比上年同期增長31.4%;其他工藝生產熟料4.15億噸,僅比上年同期增長8.54%。新型干法比例46%,比上年同期增加約6個百分點。拿東北地區為例,該地區是2006年全國水泥生產增長最快的地區,同時也是2006年大中型水泥集團最活躍的地區。亞泰、冀東、工源、遼源金剛、大連小野田、賓州、海拉爾蒙西等大中型水泥集團水泥產量占該地區水泥總量的32.23%,水泥熟料產量占40.85%。其中亞泰、遼源金剛、賓州等集團產量和市場份額增長較快。由于大中型水泥集團的成長,東北地區水泥生產新型干法工藝比例已超過50%。同時,2006年大中型水泥企業產量增長率遠遠高于小型企業。由于浙江等地關閉淘汰立窯生產線,2006年年產量在20萬噸以下的小水泥企業水泥熟料產量呈負增長,水泥產量增長3.74%,遠低于大中型企業產量增長速度。在3735戶小型水泥企業中,有793戶水泥粉磨站或立窯企業改作粉磨站的企業,企業戶數和水泥產量均占小水泥企業的1/5。預計2006年年產量在120萬~300萬噸的中型企業集團88戶,水泥產量占全國水泥總量的15.88%,水泥熟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14.13%,預分解窯熟料產量占全國總量的22.22%。 大中型企業的活躍影響了水泥生產重心轉移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重心的轉移,水泥主要產區正在由東、南部向中、西南部轉移,中南地區的河南、湖北、湖南做為“中原崛起”的代表,帶頭拉開了水泥生產重心轉移的序幕。以中部地區的河南省和湖北省為例,河南省2005年水泥就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06年1~11月水泥和熟料產量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7.71%、29.9%;湖北省1~11月水泥和熟料產量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8.4%、21.87%。河南在以往是大型水泥集團的空白地帶,隨著天瑞、同力、豫龍、孟電、安陽湖波等大中型水泥集團崛起,加上中聯南陽分公司,目前河南大中型水泥集團水泥產量已占全省總量的22.56%,水泥熟料產量占30.27%。河南省新型干法水泥發展迅速,2006年1~11月全省預分解窯熟料產量139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90%,新型干法比例從去年同期的14.32%提高到如今的32.02%。華新、葛洲壩、武漢亞東、湖北世紀新峰4家大中型水泥集團占據湖北水泥市場38%的份額。數據顯示,2006年1~11月,中部地區水泥產量增長29.2%,遠遠超過西部18.4%和東部16.4%的增長率。可以說,2006年水泥生產高速增長和生產重心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顯然是大中型水泥集團活動的結果。“國家隊”名單出爐,主力陣容揭開面紗 大型企業的成長壯大是提高產業集中度、改善我國水泥工業結構性矛盾,實現我國水泥工業由大變強的關鍵。從上個世紀以來,國家各級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就千方百計地為大集團的成長創造各種條件,更采取了多項相關措施,為促進大型水泥企業更快的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國已經有了幾個年產超千萬噸的龍頭企業,但在國際市場上尚未“走出去”,其在國內掌控市場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日前,在水泥業界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國家水泥“國家隊”名單終于正式揭開面紗: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商務部、中國人員銀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引發關于加快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的通知》經由省級發改委和經貿委等部門推薦、行業協會組織評審,確立了包括安徽海螺集團、山東山水集團、浙江三獅集團、湖北華新水泥公司等在內的12家企業為全國性大型水泥企業,包括內蒙古烏蘭水泥、遼寧工源水泥、浙江虎山集團、廣東越秀水泥、廣西華潤水泥、四川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江西亞東水泥等企業在內的48家企業為區域性大型水泥企業(集團)。政府將對列入國家重點支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企業開展項目投資、重組兼并,有關項目應在項目核準、土地審批、信貸投放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以進一步扶持大型企業的成長壯大。 大水泥企業集團是水泥工業發展的領跑者,是振興我國水泥工業的希望所在。由全國水泥業“十二強”和各區域市場主要企業組成的水泥業“國家隊”,可謂是裝備精良,身經百戰的“主力之師”。我們期待著,中國水泥業在經歷“國家隊”震蕩性的大洗牌之后,會以更強的產量優勢、技術優勢、價格優勢、地域優勢成為國際水泥業中兵強馬壯的中國集團軍。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