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瞭望新聞周刊》評論:城市規劃不能只見物不見權
- 評論:0 瀏覽:1468 發布時間:2007/2/27
正在穩定推行的以財產權為基礎的公共政策和法律體系建設,是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生活的一件大事,城市規劃如何與之銜接是很值得深思的。
在過去福利分房時代,成片規劃并供應土地是城市建設慣用的模式,由于大多數被拆遷人不擁有房屋產權,拆遷安置房以分配方式獲得,{TodayHot}城市規劃的施行所引發的社會矛盾相對較少。財產權及其相關的公共政策不被視作城市規劃的專業范疇。
1998年停止住房實物分配之后,城市規劃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巨變。建設部的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城鎮住宅私有率高達81.62%。房產已成為普通居民家庭價值量最大的財產。2004年憲法修正案作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物權法草案數易其稿,確立了私有財產與公有財產的平等地位。{HotTag}今年6月,國土資源部下發《地籍管理“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積極參與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立法和土地權利立法”,“初步建成‘權責明確、歸屬清晰、保護嚴格、依法流轉’的現代土地產權制度”。以財產權為基礎的不動產稅(物業稅)的開征也在籌劃之中。
以上情況表明,財產權已是城市規劃必須面對的問題。由于住房產權已高度私有,并嚴格受憲法保護,不動產積淀著最為巨量的社會財富,它們將要且應當成為國家重要的稅收來源,城市規劃就理所當然地要把財產權的安全和增值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了。
但是,目前的城市規劃多還停留在物質設計層面。對財產權的習慣性忽視,使規劃師面對城市如同面對荒地,規劃師筆落何處推土機就推到何處,房屋產權人無法參與到規劃程序之中,又不得不承受財產權被強制處分的結果。加之拆遷補償機制尚不健全,城市規劃的施行必然引發過多的社會矛盾。
財產權的安全和增值是現代土地產權制度和不動產稅開征的重要基礎。以美國為例,由于不動產稅是城市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城市規劃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區劃法規的編制,明確社區屬性,規定哪些事情不能發生或怎樣發生,公眾參與被視為健康力量并納入法定程序。既然不動產是政府的“金飯碗”,它的安全又符合公眾的利益,城市規劃就必須以此為核心。
而我們的城市規劃只是建筑設計的放大,多是只見物不見權。這顯然無助于與財產權相關的改革目標的實現?磥恚鞘幸巹澣绾巫龅揭载敭a權為基礎,推動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已十分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