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房價漲幅存悖論 居民購買力下降
- 評論:0 瀏覽:2036 發布時間:2007/2/27
- 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在西安年會上發布報告稱,現在我國住房價格的增幅,相對于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的增幅,仍處于相對合理的范圍內。但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買不起目前價位的商品住房,也是事實。出現如此“悖論”,報告認為是由于收入分配的差距。{TodayHot}
居民住房購買力下降
業內專家指出,從平均值看,目前我國的住房價格增幅,雖然有供求關系和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支撐,但是,由于我國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近幾年房價的快速上漲,使得中等以下收入群體出現住房支付能力相對下降。而目前這一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要明顯快過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
房地產商會REICO工作室的劉琳指出,當一個家庭支出住房消費以后,所剩下的收入應該可以維持家庭正常的生活水平。一般而言,家庭每月的{HotTag}住房消費應當在30%以下,如果住房消費支出超過了30%,那么通常認為這個家庭就不具有住房的支付能力。
據一位業內人士估測,在新購房人群中,每月償付按揭貸款占個人收入比重30%以上的家庭至少有50%以上,而按揭還款占到收入50%的家庭大致有30%左右。
如果將20%所得稅、社會保險、醫療保障、日常生活支出、子女教育等各種必不可少的開銷加在一起,城市普通老百姓居住成本所占家庭收入比重過高是不容置疑的。但按照開發商們的觀點,房子只要賣得出去,市場能夠接受,那么房價多高都是合理的。
數據顯示,從1995年到2005年,只有中等偏上收入的家庭,收入增長基本上等于平均水平,高收入和最高收入戶家庭收入的增長要遠高過平均水平,而占城鎮人口的中等收入以下的群體,他們的收入增長都要大大低于平均水平,而且收入越低,收入增幅就越小。
劉琳表示,用1995至2005年的房價收入比衡量,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支付能力持續下降,只有最高收入的房價收入比有所下降。
據一位業界資深人士分析,推動房價上升的動力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一些高端購買力所造成的。
而一份國家統計局發表的報告則顯示,目前我國最富裕的10%人口的平均年收入,是最貧困10%人口的10倍。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全國財富的45%;最貧窮的10%人口所占有的財富僅為1.4%。另一調查數據顯示,去年我國行業間平均勞動報酬最高與最低之比達到4.25倍。由這些數據推測,富人的購買力應比普通百姓強數倍。
因此一位社學會者指出,從全社會平均的意義上統計出來的房價收入比,是沒有多少意義的。
房價上漲相對合理?
劉琳博士分析認為,如果住房價格的上漲幅度沒有持續超過該區域的GDP收入和租金指標的增長,就表明住房價格的上漲是有宏觀經濟面和住房使用市場的支撐,它的上漲速度還是相對合理的。
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平均的住房價格增幅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的增速,仍然處于相對合理的區域。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后,1998年至今年,住房支出的增速都低于同期GDP的增速。此外,1998年到2005年,新房和二手住房銷售價格的增速都低于同期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幅度。
劉琳坦言:“房價是相對而言的,它的合理性相對于收入,相對于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甚至相對中央政府所愿意達到的政策目標等,有不同的判斷標準。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有一條判斷標準,即區域內中等收入的家庭可以消費得起中等房價住房。”
而今年第三季度以來,國內房地產市場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增長速度雙雙出現回落。
根據專家報告,第三季度土地開發投資增幅比第二季度減少了31個百分點。除經濟適用房之外,各種物業類型,包括辦公樓、商業用房,其他用房等等投資增長有所下降。購置土地面積和竣工面積在三季度均為負增長。
從需求方面來看,商品房銷售面積的增幅也在減少,三季度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01%,比二季度增幅減少了20個百分點。
此外,外商直接投資的總量和增幅也出現了大幅下降。三季度環比二季度,增幅減少了將近80個百分點。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