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領航國內市場的上柴天然氣發動機
- 評論:0 瀏覽:2116 發布時間:2007/2/27
“該輛2路公交車改裝后立即上線排班運營,每天往返8次。截至11月30日,已累計運行6117公里。在一個多月的運行中,該發動機表現出了良好的動力性,啟動加速和爬坡性能不遜于原裝柴油機,駕駛員使用后感覺良好;發動機經濟性能優良,該車平均百公里氣耗為37.38立方米……就10月和11月相比平均每百公里節省燃料費44.56元,用氣比用油更經濟;發動機在實際運營中還沒有出現任何故障。”這是烏魯木齊市公交總公司第二公共汽車公司出具的一份車輛使用情況報告。{TodayHot}搭載在這輛黃海公交車上的就是匹配上海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6CT型壓縮天然氣(CNG)單燃料發動機。在烏魯木齊公交一炮打響,實際上僅僅是拉開了上柴天然氣發動機沖擊市場的序幕。
好消息不斷傳來,上海申沃、常州依維柯、一汽太湖、安徽安凱、南京金陵等一系列客車上,陸續裝上上柴的天然氣發動機。2005年10月,上柴天然氣發動機取得突破性進展,與陜西重汽奧龍牽引車的成功配套,實現了國產天然氣發動機在重型卡車領域的突破。2006年,上柴配套速度繼續演繹著,與銀川公交的配試,江淮、金旅、申龍、中通、重慶宇通等客車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上柴天然氣發動機的身影……{HotTag}
上柴的天然氣發動機為什么得到這么多用戶的青睞?它有什么獨到之處?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采訪了上柴負責天然氣發動機項目的產品研發中心劉凱博士和其他有關的開發人員。
歷經坎坷的市場之路
上柴產品研發中心主任紀麗偉介紹,上柴的天然氣發動機項目從1998年開始啟動。當時,國家科技部在“九五”末期啟動了“清潔汽車行動”,上柴所在的上海市科委與上海市經委也都比較關注燃氣汽車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上柴專門成立了一個叫天然氣發動機的設計室,自此上柴的天然氣發動機項目正式上路。
2003年,廣州市公交系統進行大面積的燃氣發動機置換改裝,急需5000臺液化石油氣(LPG)發動機配裝,盡管上柴也提供了6臺樣機,但由于種種原因,2億元的利潤、5000臺發動機訂單的機會與上柴擦肩而過,雖然后來最終批量供貨的那個廠家的發動機后續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由于國家清潔汽車項目的啟動,處于國際化都市和中國經濟龍頭地位的上海市自然也應該成為這一行動計劃的領頭羊。當時牽頭主管清潔汽車行動計劃的國家科技部也非常看好上海這個中心城市的示范效應,給上海市下達了配裝100臺燃氣發動機公交車的任務;而與上海申沃客車廠匹配的一臺上柴CNG發動機的各項測試均已過關。盡管上柴CNG發動機的耗氣量比當時上海市公交線路上正在跑的某外國品牌的同類產品要低5%~10%,但由于體制上的原因,當時的上海公交公司并沒有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這個大家都看好的項目就不了了之,只裝了一臺車后就再沒有進行下去。
此后,2004年與2005年,上柴的天然氣發動機項目雖然配套的主機廠家越來越多,但由于沒有一定的政府支持,光靠市場本身是很難有突破性進展的。成都公交公司領導的一席話比較有代表性:“雖然我們以前做了上柴雙燃料發動機的匹配試驗,但現在不能再給你們做匹配試驗了,等你們批量使用之后半年沒有問題,我們肯定上這個機型。”簡單的市場問題又變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原始命題。“示范工程沒有做好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紀麗偉主任深有感觸地說。
八年磨一劍終成正果
鏡頭推移到2005年3月的BAAV(世界客車聯盟)年度頒獎大會上,上柴的瑯馳CNG發動機從各路強手中脫穎而出,榮獲“BAAV年度最佳發動機”大獎。
2006年1月,上柴CNG發動機率先在國內通過國3排放水平認證,上柴天然氣發動機在天津的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成了標桿產品。
說起這些成果的取得,就不得不提到上柴研發中心的天然氣發動機設計室,也就不得不提起這個團隊的學科帶頭人——一直在這一領域埋頭苦干的劉凱博士。
實際上,1998年那年,劉凱碩士剛畢業,天然氣發動機項目他是作為博士論文課題介入的。說起天然氣機的開發,劉凱如數家珍。
最初上柴也與某高校合作過,但是結果是不能把成果作為一個產品推到市場上。
1999年,作為荷蘭政府的一個援助項目,上柴從柴油與天然氣雙燃料發動機開始,引進技術,然后再吸收、開發,上柴的方案就是先進入市場,然后再一步一步地改進。
2003年,雙燃料發動機逐漸被市場淘汰后,單點噴射的單燃料發動機的開發就被提上了日程。
這套燃料供給系統是荷蘭的一家公司于上世紀90年代早期開發的,后來這家公司被美國WoodWord公司收購。
應該說,WoodWord公司的系統從質量到品牌都是一流的,但價格也是一流的。劉凱清楚地記得,一開始一套WoodWord的系統要5萬元左右,上柴的一臺發動機也就是5萬元,這樣做下去市場是無法接受的。這樣,上柴就開始研究從部分非關鍵件開始的國產化問題。
一邊做試驗,一邊還得跑市場,這就是天然氣發動機研究室成員每天要做的事情。
自己做增壓器匹配,自己做標定……天然氣發動機研究室的成員已經成了天然氣發動機的行家里手,點火線圈、點火模塊、高壓線等一步步國產化。“我們先用國外現成的技術,先把產品推出去,然后再不斷地深化。現在,國外供應的零部件越來越少了,我們自己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劉凱充滿信心地表示,“再過三五年,我們自己的系統就會搞起來。”
對劉凱、對這個團隊有著很深了解的原烏魯木齊公交公司技術負責人、現安瑞科(廊坊)能源裝備集成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王曉明對記者說,國內許多廠家在單一燃料燃氣機上并未下太大的功夫,而上柴卻有這么一個團隊,是真心實意地要把這件事情干成,他們在沒有國家支持的情況下在使用中試驗,使得天然氣發動機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八年磨一劍,終成正果。假以時日市場更廣闊
高水平、高起點,這是上柴開發天然氣發動機的原則。全部電控、全部增壓中冷,在上柴6C發動機的基礎上,六缸和四缸天然氣系列發動機的開發,已經使上柴天然氣發動機的功率覆蓋從160馬力到280馬力,而且國內能夠做到280馬力的僅上柴一家。即使與國際知名的同類發動機相比,在氣耗量、動力性、操控性和可靠性上,上柴的天然氣發動機在各個單項上都不輸給對方,尤其在用戶最關心的氣耗量指標上,上柴天然氣發動機占據著較大的優勢。除此之外,在購機成本上上柴則有著更大的優勢。
陜西歐舒特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主管袁月會認為,上柴的大功率天然氣發動機技術指標優于國內其他廠家的產品,在匹配陜西重汽牽引車這一項目上,根據主機廠家提出的相關要求,他們在扭矩、發電機、增壓器位置等項目上均做了改動與修正,對用戶需求的反應是比較快的。
上柴天然氣發動機的系統供應商北京蘭天達汽車清潔燃料技術有限公司產品部經理孟昭君也表示,比較起來,上柴天然氣發動機在國內同類機型中技術含量最高,銷售形勢最好,用戶反映也最好。
第一個與國外合作,第一個引進單燃料系統,第一個通過了國3認證……也許上柴在天然氣發動機領域還會不斷做出第一。經過八年的努力耕耘,紀麗偉主任深有體會地說:“做一個產品,一定要堅持把它做成系列化的產品,要有專業化的設計、專業化的服務。”
在石油供應日益緊張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借著“西氣東輸”等國家級天然氣管網的建設,假以時日,有著專業化和系列化優勢的上柴天然氣發動機產品應該會有一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