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內需不足,太陽能光伏產業“虛火”上身
- 評論:0 瀏覽:2147 發布時間:2007/2/27
在一次性能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尤其是在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激發的“財富效應”的帶動下,我國民營資本大量進入太陽能光伏產業,產能投資激增,但由于原材料短缺、國內市場尚未啟動,業內人士擔心這個新能源朝陽產業將出現產能過剩的“虛火”。 {TodayHot}
千軍萬馬加大投資風險
繼無錫尚德之后,國內一些上市公司不約而同地瞄上了“光伏產業”這塊蛋糕,紛紛涉足太陽能領域。
江蘇陽光股份(8.75,0.01,0.11%)有限公司和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已發布公告,分別擬投資3億元和1.5億美元躋身太陽能光伏產業行列。一個個全新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也正在上海“浮出水面”:上海航天機電(8.74,0.38,4.55%)公司設在閔行的太陽能電池基地,目前已經完成了設計規劃;上海電氣環保集團設在閔行和松江的兩個生產基地正在擴容;河北晶龍公司也與上海簽約,將在奉賢建設太陽能科技產業園。業內專家預計,到2006年底,{HotTag}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將超過1000兆瓦,而受原材料短缺的限制,預計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量僅300多兆瓦。此外還有很多生產線已經預訂,預計到2008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將達到2000兆瓦。而2005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銷售量僅為1500兆瓦,最大的市場日本實際銷量為800兆瓦,我國市場的銷量只有10兆瓦。
太陽能光伏產業是一個科技含量高的產業,但目前我國許多太陽能產業的投資者并不具備專業背景,甚至生產服裝、布料、箱包、玻璃、軸承的企業都投資太陽能光伏產業。我國有80%以上的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由于國際上太陽能技術日新月異,許多設備引進之日就是人家淘汰之時。
加工利潤越來越小
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是典型的“兩頭在外”,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賴進口,九成以上的產品出口,我國企業得到的不過是中間的加工利潤。而且,隨著國際市場空間的日趨飽和,太陽能電池生產廠商的利潤空間正從高點開始下滑。據上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曉介紹,2005年,我國生產太陽能電池片或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企業幾乎都不愁接不到出口訂單。但2006年的市場行情就沒有這么好,一些品牌差、沒有國際認證或新建的企業,產品已經出現了滯銷的苗頭。據分析,這是因為外國政府也鼓勵本國太陽能企業發展,美國、德國一些太陽能公司都在不斷擴容。
在與外企競爭中,我國企業如果一直是原材料受制于人、依賴進口,必然處于劣勢地位。由于目前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太陽能電池是晶體硅電池,而生產晶體硅電池的原材料———高純度多晶硅,其提取技術被少數幾家外國公司壟斷,我國太陽能產業只能受制于人。國際市場上的多晶硅也供不應求,中國的需求量很大,一些國外的多晶硅生產企業還對我國實行限購、禁購,有的則將次品以高價賣給中國企業。一些新投產的企業,投產之日就面臨了“無米之炊”。
由于短缺,還導致多晶硅原材料價格猛漲。據介紹,2003年底,一公斤多晶硅材料的價格為20美元至40美元,如今已漲到200美元至300美元。而與此同時,太陽能電池的出口價格,僅從2003年底的3.3美元/瓦上漲到目前的4.1美元/瓦。
專家建議政策助推
技術落后、內需市場不足,是制約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兩大瓶頸。專家建議,國家應適當控制太陽能利用成套生產線的進口,加大對太陽能產業的研發投入,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落實政策啟動國內市場。上海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究所崔容強所長認為,我國雖然已經將光伏產業正式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但與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將太陽能利用納入能源儲備戰略比起來,我國政府對太陽能利用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
業內人士呼吁,國家盡快落實《可再生能源》中有關太陽能利用的實施細則,利用政策激勵作用盡快啟動我國太陽能光伏市場。
據粗略測算,我國建筑屋頂面積總計約100億平方米,如果有1%的屋頂用來進行太陽能光伏發電,每年就可以提供1500億千瓦時的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