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汽車貼膜海外市場已瀕臨淘汰 在華反成暴利行業
- 評論:0 瀏覽:2406 發布時間:2007/2/27
盡管汽車貼膜產業在歐美市場因為廣被禁用而被迫瀕臨淘汰,但它卻在中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一大批海外的閑置產能也紛紛涌入。
這絕對是一個暴利行業。“給一輛車全部貼上高端隔熱膜,收費一般高達1.5萬元,但成本也不過就5000元,比賣整車賺得多多了!我也想開一家以貼膜為主要利潤源的汽車美容店。”上海的一位張先生告訴記者。{TodayHot}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在華擁有暴利的汽車貼膜產業在歐美市場卻已經瀕臨淘汰。一個值得關注的現狀是,國外閑置的車膜產能近年來正蜂擁而至搶攤中國市場。受高額利潤誘惑,國內汽車貼膜行業目前已出現數千個大小品牌,其中不乏大量假冒產品。而因受制于各項禁令,該行業也正開始陷入一輪大“洗牌”。
高端市場利潤頗豐{HotTag}
盡管汽車貼膜產業在歐美市場因為廣被禁用而被迫瀕臨淘汰,但它卻在中國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一大批海外的閑置產能也紛紛涌入。
以1984年就已經進入中國的3M公司為例,它曾是國內在經濟特區之外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到目前為止,3M已在華投資超過3億美元,擁有11家公司、19個辦事處、3個技術中心,和1個研發中心、6個生產基地。其規模堪稱中國貼膜行業的“老大”。
3M大中華區常務董事兼總經理余俊雄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坦言,3M目前正在主推一款比以往市場上最高端產品還要貴兩三倍的“晶銳光學微附汽車隔熱膜”。他認定,迎合“第一代車主”的喜好,堅持走高端路線,“錢”景必然看好。而據加盟商透露,給一輛車做貼膜所得的利潤通常都在幾千甚至上萬元不等。據透露,一些品牌的前擋膜、側后擋膜的成本均僅需幾十元,貼到車上以后收費卻要達到800~8800元不等。而廠商自己透露的暴利已經超過100倍。
或許是看好進口品牌利潤高,一大批本土的貼膜廠家也大打假冒品牌。自從汽車貼膜從1998年興起開始,短短8年時間,數以千計的貼膜品牌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其中大多數自稱產自歐美屬“進口名牌”,而事實上,國際上目前已有出現過的正規玻璃薄膜知名品牌總計也不超過20個。
去年,加拿大ACE的福瑞達安全膜宣布進入中國市場,而據了解,該公司于去年在華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國各地到處演示正品功效、約見媒體記者揭露虛假貼膜品牌的真實面目。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仍然讓福瑞達深感無奈。
法規迫使行業轉型
來自國家玻璃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信息顯示,汽車出廠前都經過專業的檢測認定,絕大多數汽車玻璃的隔熱、防紫外線、防爆水平均已經達到人們的需要。我國在2004年10月1日就規定,“前擋風玻璃的可見光透射比不允許小于70%,所有車窗玻璃不允許張貼鏡面反光遮陽膜”。
但據記者了解,大多數的商家則是通過偷梁換柱聲稱自己的薄膜達到這一法定門檻。巨大利益驅使下不斷膨脹的汽車貼膜行業,也使得“禁止汽車加貼車膜”的相關多項法規黯然失色,約束不夠。
2005年,上海市明文規定,禁止在機動車車窗上貼膜。濟南也明令禁止出租車貼膜,并禁止私家車在前擋風玻璃和駕駛席周圍貼膜,否則年檢時不能通過。而北京、廣東、江蘇等地也開始逐步限制對汽車玻璃進行貼膜。這一系列連環動作,無疑將成為規模高達數百億元的汽車貼膜市場的最大考驗。
“一般生產汽車貼膜的廠家都是多元化的,多項政策的出臺,很可能迫使他們開始進軍大廈、樓宇、住宅的門窗等相關玻璃領域。”上海某雷朋經銷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至少有150億平方米的玻璃需要防護,隨著每年大量新建筑物的產生以及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長,需求還以每年6%到10%的速度遞增。
這對于那些靠生產低廉假冒汽車貼膜為主的小規模商家而言,他們的日子肯定不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