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石油石化裝備國產化政府引導不可或缺
- 評論:0 瀏覽:1949 發布時間:2007/2/27
據有關部門估算,"十一五"期間,我國每年石化裝備的投入將達到300億元,總量將超過1500億元。石化設備需求250萬噸,其中關鍵設備70萬噸。石化專用設備(反應器、換熱器、塔器、儲運設備、加熱器、專用機械等)數十萬噸,投資475億元。國家發改委提出的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包括28個領域,共526種產品、技術及部分基礎設施和服務。其中石油石化領域有三大項:即大型化肥及乙烯裝置關鍵制造技術開發及設備制造、石油化工{TodayHot}裝置配套用大型透平壓縮機制造和石油天然氣勘探、鉆采設備制造。
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石油石化工業宏偉的發展規劃,為裝備制造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而只有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并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才能把握好這一黃金時期。否則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肥水流入外人田,拱手把利益送給國外廠商。
盡管20多年來我國石油石化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并未完全實現1983年國務院下達的《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預期目標。國產化搞了二十多年,引進又持續搞了二十多年,與國外的差距只見拉大不見縮小。雖然目前我國石油化工裝備制造業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四、第{HotTag}五位,但總體規模只相當于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國的三分之一。我國現有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有500多家,但缺少大型骨干企業,至今尚無一家進入世界500強,行業至今尚不能提供大型石油石化項目成套設備。
我國石油石化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雖然規模較大,但卻"大而不強",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引導的缺位。從而拉大了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與國外的差距。
石油裝備制造業的問題和差距
由于政府的引導不力,石油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處于一種比較混亂的狀態。
制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缺乏集中度。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石油鉆采專用設備行業限額以上企業(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超過300家,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這一數字恐怕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石油鉆采設備企業的總和還要多。企業數量多勢必導致資源分散,資金分散和技術力量的分散,從而誰都上不了規模。
市場有限,僧多粥少,導致無序競爭。鑒于國內石油資源短缺,國內石油鉆探設備市場已十分有限。在有限的市場上,幾百家制造企業來分羹,難免出現種種不規范的競爭行為。也許近幾年由于原油漲價帶動了國內上游產業的發展,這一問題還未充分顯現。但在出口方面,由于國內廠家競相壓價,企業和國家蒙受的損失則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