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中國建材檢測行業大透視
- 評論:1 瀏覽:2023 發布時間:2007/2/27
- 中國加入WTO之際,我國政府曾經與世貿組織達成協議,在加入WTO頭幾年將對部分產業和市場實行保護性措施,以后逐步放開。據悉,建筑材料檢測市場就屬于這類逐步放開的“對象”。也就是說,從2005年12月11日起,國內建材檢測市場才按照中國政府入世的承諾全面對外開放。{TodayHot}這對長期處于保護狀態下的國內檢測機構和檢測市場來說,無疑是個考驗,難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市場沖擊。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建筑材料檢測行業狀況究竟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是否已經受到國外檢測機構的沖擊?在建材檢測市場對外全面開放一周年之際,記者采訪了中國建筑材料檢驗認證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馬振珠,請他就上述問題來一個--
檢測機構數量眾多
馬振珠教授告訴記者,中國的檢測機構成立歷史并不長,從形成到今天大約經歷了20年的時間,而且大都是從實驗室演變而來的,建材檢測行業也不例外。解放初期,我國曾經成立了少量的基礎檢驗實驗室,主要承擔進出口商品的檢驗工作。這就是當今檢測機構的雛形。到了20世紀80~90年代,{HotTag}中國檢測機構才有所發展,成立了近5000個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檢驗實驗室,主要設立在國內專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產品質量監督部門及相關的大型企業中。二十一世紀初,尤其是我國入世以后,國內出現了第三次檢驗機構建設浪潮:私有(個體)的檢驗機構紛紛成立,少量國有檢驗機構在政府的協調下成立檢驗集團,國外檢驗機構也有部分進入國內市場。
我國的檢測機構大多由實驗室承擔著。據國家認證認可監督委員會統計,目前我國的檢測機構分布之廣、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寬,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僅與建筑、建材有關的實驗室就多達4600余家,這還不包括原國家建材局批準的43家檢驗實驗室。據記者調查,在這4600余家建材建筑檢驗實驗室中,僅企業試驗室就占去了40%的份額;而監督檢測機構所占的比例少得讓人驚奇,只達到整個行業的30%,監測力量頗為薄弱;科研院校檢測機構幾乎與監督部門基本持平,占30%。而且在這眾多的實驗室中,絕大部分實驗室的檢驗裝備相當簡陋,科技含量也不高,固定資產不足200萬元。實驗室操作人員更是少得可憐,大多數不超出10人。年檢測收入不足100萬元,除去成本,利潤微乎其微。
定位不準發展失衡
從馬振珠的言談中,記者了解到我國的建材檢測機構之所以發展緩慢,皆因定位不準、發展失衡所致。因為建材檢測行業從開始出現發展到今天,都是以科研院校和大型建筑企業內部試驗室等附屬機構的面貌出現的,大都帶有科研與教學性質。而以各級質量監督管理部門名義設立的監督檢驗室,帶有政府色彩,且一直附屬于母體的部門進行運作,還沒有形成獨立企業運作的理念。但是,按照國際慣例,沒有獨立法人資格,檢測機構是不能作為獨立的第三方服務市場的,尤其是在加入世貿以后。這就為中國的建材檢測機構帶來了市場風險和壓力。
作為第一方的建材企業實驗室,盡管數量眾多,但由于其自身性質和地位等先決條件的束縛,加之政策不配套,在經濟實力、檢測技術、技術裝備和人才引進等各個環節均難以伸展手腳,常常處于劣勢狀態,這使得他們在建材檢測市場所占的業務份額至今才達到10%。這是我國建材檢測業之所以做不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由各級監督機構設立的建材實驗室,盡管成立時間短暫,但由于有政府背景和政策保護的絕對優勢,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克服各種劣勢,通過壟斷檢測任務的形式很快在規模和檢測能力上占據優勢,成為目前建材檢測市場中主流的檢測力量。可是,壟斷行為所帶來的副作用也不能小覷,比如工作效率低下、技術水平不高、服務意識差、體制轉換慢、自身競爭能力差等,這一切制約了他們的發展步伐。這也是我國建材檢測業之所以做不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來依靠國家投入的科研院校檢測機構,在建材檢測行業中算是最早走向市場的。他們與時俱進,在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不斷加大技術力量、硬件設備和辦公場地等方面的投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檢測變成主業發展,并相繼轉型為第三方獨立法人檢測企業。但是由于缺少駕馭市場的人才,市場定位不準,服務不到位,業務進展并不理想。這是我國建材檢測業做不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政策成為發展瓶頸
在分析中國建材檢測業做不大這個現狀時,馬振珠教授不無遺憾地說:“除了前面講到的一些原因外,還有些因素不得不考慮進去,如建材檢測業長期處于政府壟斷經營之下,市場化程度較低、技術門檻不高等。還有,它的運作模式也應該改變,再也不能依附于任何部門或科室了,應當進行體制轉換,將檢測機構搞成獨立法人。此外,它的資格認可和行業資質管理,也應當從政府的政策調節與掌控中解脫出來……”
馬振珠告訴記者,中國檢測市場目前還是個不完全開放的市場,有時還處于無序狀態。既沒有形成一套獨立運作發展的管理模式,又缺少科學而系統的內部管理體系和經驗。單就建材檢測認證機構的設置數量、檢測項目和經營范圍而言,就很難用幾個量詞來說明。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具備檢測和認證資質的機構共有169家,專業從事建材檢驗與認證一體化的機構只有中國建筑材料檢驗認證中心一家。而無資質的檢測機構就難以計數了,這種狀況說明我國檢測市場法制不完善、管理混亂和監督缺失。
當記者和馬教授說起如何搞活和全面開放檢測市場這個問題時,他搖了搖頭說:“最大的瓶頸,首先就是政策風險問題;其次是行業體制單一的問題;再有,就是受區域管理制約的問題。如果不徹底改變這三種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中國的建材檢測業將會再次走向死胡同。另外,建材樣品的檢測、建筑工程和材料質量檢測本身,都需要大量的各種型號與功能的檢測設備。因此,無論從交通和運作方便上考慮,還是從檢測成本、監測工作效果方面拷量,建材檢測業目前想開展跨地區檢測,還是頗有難度的。因而,要打破目前這種格局,就必須打破市場壟斷,對建材檢測市場進行重新定位,全面放開。”
國外客商覬覦市場
聊起國外的檢測機構,馬振珠教授侃侃而談。他告訴記者,國外知名的檢測認證機構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盡管數量不多,有的地方僅此一家,而且還是私有化的,但信譽度極高,涉及范圍較廣,在世界各地設立了好多分支機構。像聞名全球的瑞士SGS驗證、測試、認證服務機構,在海外就設有840個辦事處和320個實驗室,檢測機構遍布全球140個國家,員工人數多達32,000人,僅全球客戶就多達70,000家,目前他們已經在中國建立了檢測實驗室,至少有7000家中國企業獲得SGS集團管理體系質量認證,年收入一度達到14億元人民幣;還有德國的TUV檢測認證機構,去年在全球獲得10億歐元收入;美國的UL機構(編者注:即材料與試驗交流協會),雖說是個民間性質的國際型認證與檢測組織,但經營機制非常靈活,通過會員制的運作方式來獲取利潤。據說,一個會員每年要向該組織上繳600美元會費。目前它擁有國際級會員10000多名,涉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最吸引人之處,就在于它制定了10000多項產品和行業標準供全球企業參照執行。
“對于國外檢測機構的大舉入侵,我國建材檢測機構該如何應對?”記者擔心地問道。
“是啊,如果我們不積極主動地應戰,采取合作、合資的方式,參與全球范圍的競爭。到時候這些檢測機構就會憑借其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雄厚的資金、優質的服務,與我們展開強有力的競爭,極有可能在一些行業部門取得檢測業務的主動權。而一些不具備競爭力的檢測機構,就將面臨著被吞并、被擠垮的危險。聽說,國內有幾家實驗室已開始與海外檢測機構接觸了,試圖進行合作,并且已經取得初步進展,這無疑為檢測認證行業找到了一條走出去的捷徑。”馬振珠教授越說越興奮,隨后他話鋒一轉,將話題轉到中國建材檢測市場上來。
“說句實話,國外的一些檢測機構早就覬覦國內建材認證檢測市場了。像美國的某檢測認證機構就曾經找到我,洽談合作事宜。只是我國采取了保護性措施,使他們無法一步到位,占領國內建材檢測市場。”說到這里,馬教授一臉的遺憾。
當記者追問為什么不與美國檢測認證機構合作的緣由時,馬振珠教授很是感慨:“原因有很多,政策不到位、市場機制不完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政出多門,像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地方政府部門甚至一些大型企業、行業協會,都在自己的大旗下,制定了企業、地方與行業標準,成立相關的檢測機構,這在國外是不可想象的。因為這違反了市場法則和第三方必須嚴格遵守的‘科學、公正、準確’的職業操守。”
面對困局如何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建設規模日益擴大,房屋建筑發展速度更是驚人,僅房屋裝修工程的年產值就已超過10,000億元,其中建筑材料費用超過了60%。由此可見,中國的建筑材料需求市場是非常大的。然而,作為國民經濟構架中不可或缺的建材檢測認證機構,發展卻是步履維艱,遠沒跟上建材市場的需要。如何改變這種困局,積極應對海外檢測機構的大舉入侵?記者將心中的疑問“拋”給了馬教授。
“我國建材檢測市場的大門已經對全世界開放,外國檢測、科研機構將陸續進入我國。”馬振珠教授對記者說,作為中國唯一具備監測與認證一體化的中國建筑材料檢驗認證中心,盡管他們先后對三峽工程、2008北京奧運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盡管他們的年檢測收入已從幾年數百萬元躍升到7000萬元,但作為公正的第三方仍不能掉以輕心,應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一是全面引入國際通用的實驗室管理導則25條要求,加強實驗室的質量管理;二是抓緊搜羅各專業領域的專家,參與到有關產品認證標準的制訂中,利用現有檢測資源來開拓認證業務,打造中國的認證品牌;三是針對國內各檢測機構專業性強、范圍窄的特點,考慮成立檢測集團,走產業化道路,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共同壯大,真正成為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機構;四是建立建材檢測人員內部培訓和人才培養機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儲備工作,以迎接今后更嚴峻的挑戰。因為建材檢測單位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目前我國的建設工程及材料檢測行業的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并且我國大專院校也沒有開設相關的專業,檢測人才的培養如今已成為整個檢測行業發展的重點,因此必須提高檢測行業從業人員的門檻。
添加/查看評論(1)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