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貢獻
- 收藏
- 建材網友
- [106418]
-
走自主創新之路 促內燃機業可持續發展
- 評論:0 瀏覽:2421 發布時間:2007/2/27
- 中國的內燃機工業從1908年成功仿制第一臺煤氣機算起至今已有98年歷史。截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歷經41年的內燃機工業,也只停留在作坊式的單件生產方式層面,年產量不足1萬馬力,不少原材料、零配件還要依賴進口,國外產品充斥國內市場,民族內燃機工業瀕臨破產倒閉的邊緣。
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內燃機工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內燃機工業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對行業的產品結構和企業結構進行調整,通過自行研制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了一大批新產品。{TodayHot}在國家出臺有關排放法規和節能要求后,通過各種途徑也先后開發和批量生產滿足歐Ⅰ、歐Ⅱ、歐Ⅲ的內燃機,并且已開發出滿足歐Ⅳ的內燃機和與之相應的各種先進的內燃機配附件。“十五”期間是中國內燃機在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提升方面最好的時期之一。當前中國的內燃機工業從整體上看,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已得到明顯的提高,產品的結構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中國的內燃機工業體系,已從過去追求量的發展轉向質的提升,并且還在調整、發展中不斷地提升和加強。
中國的內燃機工業當前正處于建設一個資金來源多元化、產品多層次的現代化新型內燃機工業體系時期。
在研究行業發展時,既要看到取得成績和進步方面,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行業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特別要抓住影響行業今后可持續發展中最根本最核心問題。
內燃機行業在今后可持續發展和自主品牌建設中存在最大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其高新技術領域仍然依靠國外,關鍵技術受制于人。這也是為什么在2005年我國內燃機產量據不完全統計達到3982多萬臺、6.52億kW,只能稱為內燃機生產大國,而不能稱為強國的最根本因素。
應走開放式自主創新道路
中國內燃機工業的發展大致可劃分這么幾個階段。解放前是“仿制組裝”為主階段。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前是“自力更生”為主階段,這個時間也引進了蘇聯、東歐等國家一些產品和技術。改革開放后,大量引進了國外先進產品和技術,同時在中國出現了合資和獨資生產內燃機及內燃機配附件企業。這一階段可以認為是“引進技術”為主的階段。各個階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促進我國內燃機工業發展,推動內燃機工業技術進步,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一階段,取得的各項成就尤為突出。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作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就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并把它作為國家發展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沒有自主創新,就難以在國際上爭取平等地位,難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一個行業沒有自主創新能力,就掌握不了行業發展的前沿高新技術,關鍵的高新技術必然受制于人,其產品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競爭中不具有競爭力,將不可避免地被定于低端位置。當然也談不上什么品牌了。{HotTag}
中國加入WTO已5年,今后既面臨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也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壓力和競爭。國外一些跨國公司為增強其競爭力和生存發展,利用其技術、品牌、資金等優勢,它們已在中國采取合資、獨資等方式,在中國建廠和開發中心,企圖占領中國市場。中國內燃機工業在國內外兩個市場中,將面對國際強手的直接競爭。
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核心技術是買不來了,用市場換技術也換不來的。引進技術和購買國外設備并不是引進創新能力,也提升不了自主創新能力,要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必須提高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只能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添加/查看評論(0)
查看更多相關知識
熱點知識推薦
上周貢獻知識排行